智宇物聯 專注于提供高穩定、高速率的三網物聯網卡
織密中國糧食安全防護網的 “數字神經”
- 作者:智宇物聯
- 發表時間:2025年10月17日
- 來源:智宇物聯
在 10 月 16 日世界糧食日這一承載全球糧食安全共識的重要節點,習近平總書記向聯合國糧食及農業組織成立 80 周年致賀信,明確指出中國政府對糧食安全的高度重視,以及 “堅持依靠自身解決好 14 億多人口吃飯問題” 的堅定立場。作為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國家,中國的糧食安全不僅關乎國內民生福祉,更對全球糧食體系穩定具有重要意義。隨著農業現代化進程加速,物聯網技術已成為守護糧食安全的關鍵力量,而物聯網卡作為 “數字農業” 的核心通信載體,正從生產、倉儲、流通到監管的全鏈條,為中國糧食安全戰略落地提供堅實技術支撐,破解傳統農業 “看天吃飯”“憑經驗管理” 的困境。
一、生產端:賦能精準種植,筑牢糧食增產根基
糧食安全的第一道防線在于 “產得出”,而傳統農業普遍面臨水資源浪費、化肥農藥濫用、病蟲害預警滯后等問題,制約著糧食產能穩定。物聯網卡通過搭建 “感知 - 傳輸 - 分析” 的閉環系統,讓農田管理實現從 “粗放” 到 “精準” 的跨越,為糧食增產保駕護航。
在農田環境監測領域,搭載物聯網卡的土壤傳感器、氣象站可實時采集土壤墑情(含水量、酸堿度)、空氣溫濕度、光照強度、降水量等關鍵數據,每 30 分鐘通過 4G/5G 網絡回傳至農業云平臺。種植戶通過手機 APP 即可遠程查看地塊狀況,當土壤含水量低于閾值時,系統自動觸發滴灌設備開啟;當監測到病蟲害高發氣象條件(如連續高溫高濕),平臺會推送預警信息及防治方案。以河南小麥主產區為例,某農場應用該技術后,每畝地化肥使用量減少 15%,水資源利用率提升 30%,小麥畝均增產 12%,在減少環境負擔的同時,切實保障了糧食產量。
在農機作業管理方面,物聯網卡實現了農機 “定位 - 調度 - 監控” 一體化。安裝物聯網卡的拖拉機、收割機等設備,可實時回傳作業位置、行駛軌跡、作業進度(如播種密度、收割面積),管理人員通過平臺優化農機調度,避免跨區作業時的資源浪費。同時,設備故障數據通過物聯網卡實時上報,維修響應時間從傳統的 24 小時縮短至 4 小時,確保農時不耽誤。黑龍江北大荒集團的數據顯示,物聯網卡賦能下的農機作業效率提升 25%,每年可減少因農機閑置、故障造成的糧食損失超 5000 噸。
二、倉儲端:破解 “儲耗” 難題,守護糧食產后安全
“收得好” 更要 “儲得好”,糧食倉儲環節的損耗是影響糧食安全的重要因素。據統計,傳統倉儲模式下,我國糧食產后損耗率約為 8%-10%,遠超聯合國糧農組織提出的 5% 標準。物聯網卡通過連接倉儲智能設備,構建 “實時監測、智能調控、異常預警” 的倉儲管理體系,大幅降低儲糧損耗,守住糧食安全 “后半程”。
在糧情監測方面,物聯網卡打破了傳統 “人工巡檢” 的局限性。糧堆內部布設的溫度、濕度、氣體(二氧化碳、磷化氫)傳感器,通過物聯網卡將數據實時傳輸至監管平臺,工作人員無需進入糧倉即可掌握糧堆狀態。當局部糧溫異常升高(可能引發霉變)或磷化氫濃度超標(影響糧食質量)時,系統會立即推送預警信息,并聯動通風、制冷設備自動調控。中儲糧某直屬庫應用該技術后,儲糧損耗率從 7% 降至 3.5%,每年減少糧食損耗超 2000 噸,相當于近 5 萬人一年的口糧。
在倉儲安全防護領域,物聯網卡實現了 “人防 + 技防” 的雙重保障。糧倉門口的智能門禁、視頻監控設備通過物聯網卡與平臺互聯,非法入侵、違規操作等行為可實時抓拍并觸發報警;糧食出入庫時,RFID 標簽與物聯網卡協同工作,自動記錄糧食重量、品質、來源等信息,形成可追溯的 “數字臺賬”,杜絕 “調包”“短斤少兩” 等問題。江蘇某地方糧庫部署該系統后,倉儲安全事故發生率降至零,糧食出入庫效率提升 40%,確保每一粒糧食都 “管得住、查得清”。
三、流通端:打通 “供需鏈路”,保障糧食高效調配
糧食流通是連接 “產地” 與 “餐桌” 的關鍵環節,傳統流通模式存在信息不對稱、運輸效率低、溯源難等問題,可能導致區域性糧食短缺或積壓。物聯網卡通過構建 “全鏈條溯源 + 動態調度” 體系,讓糧食流通更高效、更透明,保障糧食供需平衡。
在糧食運輸監管方面,物聯網卡為運輸車輛裝上 “數字監控儀”。貨車上的 GPS 定位設備、溫濕度傳感器通過物聯網卡,實時回傳車輛位置、行駛速度、車廂內溫度(保障生鮮糧食品質)等數據。平臺可根據實時路況優化運輸路線,避免擁堵延誤;若出現車輛偏離預定路線、車廂溫度異常等情況,立即觸發預警,防止糧食被非法轉運或變質。2023 年南方汛期期間,某糧食運輸企業通過物聯網卡調度,將救災糧食從產區運往災區的時間縮短 12 小時,確保受災群眾及時獲得糧食補給。
在糧食溯源體系建設中,物聯網卡實現了 “從田間到餐桌” 的全程可追溯。每批糧食從種植、收獲、倉儲到加工、銷售,關鍵信息(如種植地塊、施肥記錄、倉儲條件、加工企業)通過物聯網卡同步至區塊鏈平臺,消費者掃碼即可查看糧食 “履歷”,既保障了糧食質量安全,也增強了消費信心。目前,我國已在小麥、水稻、玉米等主糧品類推廣該溯源模式,覆蓋種植面積超 1 億畝,推動糧食流通從 “粗放運輸” 向 “精準溯源” 轉型。
四、監管端:構建 “智慧監管” 網絡,夯實糧食安全治理基礎
糧食安全離不開強有力的監管,傳統監管模式存在 “信息碎片化、監管滯后化” 問題,難以應對糧食生產、倉儲、流通中的復雜情況。物聯網卡通過整合多環節數據,為政府監管部門提供 “實時化、可視化、智能化” 的監管工具,提升糧食安全治理效能。
在宏觀調控方面,物聯網卡匯聚的農業生產、倉儲庫存、流通數據,為政府制定糧食政策提供數據支撐。例如,通過分析主產區物聯網設備傳回的種植面積、長勢數據,可精準預測糧食產量;結合倉儲庫存數據,合理制定糧食收購價、儲備糧輪換計劃,避免 “谷賤傷農” 或 “糧價暴漲”。2024 年中央一號文件中提及的 “加強糧食生產監測預警”,正是依托物聯網卡等技術構建的大數據平臺,實現對全國糧食生產形勢的動態掌握。
在執法監管領域,物聯網卡讓監管更精準、更高效。監管部門通過平臺可遠程查看糧庫糧情、企業加工情況,發現異常(如虛報庫存、超標使用添加劑)可及時介入;同時,物聯網卡記錄的糧食流通數據,為打擊 “地溝油”“陳化糧倒賣” 等違法行為提供證據支撐。近年來,我國多地依托物聯網卡技術,查處糧食領域違法案件數量同比下降 35%,切實維護了糧食市場秩序。
五、結語:物聯網卡助力中國糧食安全邁向 “智慧時代”
從習近平總書記對糧食安全的重視,到中國在保障 14 億多人口吃飯問題上的堅定實踐,糧食安全已成為 “國之大者”。物聯網卡雖小,卻串聯起糧食生產、倉儲、流通、監管的全鏈條,用 “數字力量” 破解傳統農業的痛點,推動糧食安全從 “被動保障” 向 “主動防御” 轉變。
隨著 5G、邊緣計算等技術與物聯網卡的深度融合,未來糧食安全防護網將更精密 —— 農田里的傳感器可實現毫秒級數據傳輸,倉儲設備能自主完成糧情調控,流通環節可實現 “按需調配”,監管平臺能精準預測糧食供需趨勢。物聯網卡的價值,早已超越 “通信載體” 的范疇,它是中國農業現代化的 “數字神經”,是守護糧食安全的 “技術哨兵”,更是中國踐行 “自身保障、全球貢獻” 糧食安全觀的重要支撐,為全球糧食安全治理提供 “中國方案”。